手机版 暖百科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一句古语,意思是一寸光阴和一寸长的黄金一样昂贵,而一寸长的黄金却难以买到一寸光阴。比喻时间十分宝贵,时间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我们现在可以通过钟表、手机等随时随地的了解每一时刻的时间,但是在古代,古人并没有这些计时工具,那么古人是如何观察、了解时间的呢?时间怎么会用“寸”计量呢?
在古代,人们最简单、最直接的计时方式就是观测太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那时,对于普通老百姓,精准地了解时间不现实,其实也没必要。因此,最直观的计时方式便是看太阳。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就要开始一天的劳作,等到中午烈日当空,人们会简单的休息一下,然后又重新投入下午的劳作当中。当太阳下山之后,人们就回家休息、睡觉。这也是古代最直观、最廉价的计时器了,同时家里养几只鸡,既可改善生活,又可以在遇到阴雨天,早晨公鸡鸣叫也就成为了古人重要的“计时器”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我国商周时期,人们发明了圭表计时。其原理就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长木杆,地面上放置个刻度板,根据影子的长短变化来判断时间的推移。
立在地面上的木杆称作“表”,放在地面上的刻度板称为“圭”。表的影子投在圭上叫做光阴,这样就有了光阴的说法,影子有长短,光阴就用分寸表示,因此,也就有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了。
后来,人们发现把杆子倾斜一定角度,无论何时,影子都会均匀投射在一个圆面上,于是据此制成了日晷。有了日晷,人们又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刻在晷面上,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辛、酉、戌、亥,这样计时更方便更准确了。不过遇到了阴雨雾天,没有太阳了,日晷也就成了摆设。
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古代最精确的计时方式——刻漏计时,也称漏刻计时。至于刻漏计时的发明,有人说西周时就有了,也有人认为是汉朝时出现的。“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最常见的漏壶是一刻之漏,古人把一天分为100刻,一刻时大致是今天的14.5分钟,漏完一壶水恰好是一刻时,所以,今天我们把15分钟称作一刻钟。
早期的刻漏,大多是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这种泄水型漏刻会因为水的水压而影响到漏水的速度,从而使得计时不准确。
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多级漏刻便应运而生。所谓的多级漏刻是指使用多只漏壶,上下依次串联成为一组,每只漏壶都依次向其下一只漏壶中滴水。这样就避免了泄水型漏刻受到漏水速度的影响而产生的时间误差。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刻漏已经成为了古人最精确的计时方式。
到了宋朝,人们在前人计时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下能计时,上能观天象的水运仪象台,它每隔十五分钟就有小木人自动敲鼓一次,它每隔一小时小木人自动打铃一次,时间上误差不超过十秒。水运仪象台之先进连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都认为,可能是欧洲天文钟的祖先。
除了这几种计时方式之外,古人还会使用焚香计时和更夫打更计时。常说的“三炷香”就是一种相对准确的计时方式。
当然,最辛苦的计时方式是更夫打更。白天古人还可以通过太阳了解时间,到了晚上,出于对晚上时间的需求,便是产生了一个专门计时的职业——更夫。看影视剧时,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三更半夜,小心火烛”。这句话表明了更夫的工作,除了给百姓们提醒时间之外,更重要的还是防范火灾的发生。
但是,更夫其实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在别人睡觉的时候,他还得出来巡街、报时,这个职业延续时间很久,直到解放后才逐渐消失。
看看没有钟表的时代,古人照样可以通过他们的聪明才智来计时。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