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暖百科
氟啶胺是由日本石原株式会社推出的新型取代苯胺类广谱杀菌、杀螨剂,是防治番茄、马铃薯晚疫病、辣椒疫病、番茄灰霉病、叶霉病等病害的特效药剂,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是当前主流成分的438~3866倍。同时,兼有优良的控制食植性螨类的作用。在国外使用多年,无抗性报道。是我国唯一登记的杀菌、杀螨剂。
其它名称:福帅得
理化性质:原药为黄色结晶,熔点115~117℃,相对密度1.757(20℃),蒸气压1.47×10<SUP>-3</SUP>Pa (25℃)。25℃时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乙酸乙酯680g/L,丙酮470g/L,甲苯410g/L,二氯甲烷3390g/L,乙醇120g/L,环己烷14g/L,正己烷12g/L, 1,2-丙二醇8.6g/L;在水中的溶解度:0.1mg/L (pH=5.0)、1.7mg/L(pH=6.8)、>1000mg/L (pH=11)。对酸、碱、热稳定,对光不稳定。
毒性:大鼠和小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致突变作用表明:重组缺陷性测定、Ames试验呈阴性。鲤鱼LC50为0.13 (0.15)mg/L (48h)。
主要剂型: 0.5%粉剂,50%可湿性粉剂,50%悬浮剂
作用机理:氟啶胺是唯一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与现有药剂无交互抗性。通过作用于ATP合成酶,在呼吸链的尾端解除氧化与磷酸化的关联,最大程度消耗电子传递积累的电化学势能,可作用于植物病原菌从孢子萌发到孢子形成的各个生长阶段,杀菌速度与活性领先于同类化合物。
作用特点
(1)快速杀菌:通过作用于线粒体内呼吸链尾端的ATP合成酶的多个特异性位点,活性超过同类化合物中单位点抑制作用,触杀效果突出。施药后1天,霉层即可干枯、脱落。
(2)具有保护和治疗效果:发现氟啶胺基本无内吸性,但有较强的渗透性,有效成分可穿过叶片表皮细胞,进入外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形成药效集中的保护层。因此,氟啶胺不仅保护效果突出,病害发生后期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渗透性强:氟啶胺通过在叶片外层富集,形成超级保护层,不仅减缓了药效的稀释分解,同时持效期更长(10~14天),且耐雨水冲刷。
(4)触杀效果突出:氟啶胺具有强烈的触杀效果,已被列为救灾性药剂。通过阻断孢子的产生、萌发、侵染与菌丝的生长,对病菌各个生长阶段发挥药效。病害预防效果显著高于常规保护性杀菌剂,同时抑制已侵入菌丝的突破,有效防止病斑的扩展。
(5)杀菌谱广:氟啶胺的杀菌谱很广,对高等真菌与低等真菌都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防止霜霉疫病、灰霉病、菌核病、炭疽病、根肿病、猝倒病及果树上的疮痂病、黑星病等病害。其中,对疫病、根肿病和灰霉病特效。
(6)用于土壤处理:氟啶胺具有非常好的土壤稳定性,遇土后仍能保持较高活性,且半衰期较长,适合各种形式的土壤处理。因此,氟啶胺是理想的地上喷雾与土壤处理兼备的广谱性杀菌剂。
(7)具有杀螨作用:对红蜘蛛的成虫和卵都有防效 。在美国、中国台湾等地作为杀螨剂正式登记 ,用于柑橘苹果等果树红蜘蛛的防治 。药剂渗透性,触杀效果较强 ,无内吸传导作用,红蜘蛛抗性较低 。
适用作物:主要用番茄、马铃薯、茄子、辣椒、白菜、柑橘等多种作物。
防治对象:常用于防治霜霉疫病、灰霉病、菌核病、炭疽病、根肿病、猝倒病及果树上的疮痂病、黑星病等病害。其中,对疫病、根肿病和灰霉病特效。兼有防治害螨作用。
使用技术
(1)防治马零食晚疫病、块茎腐烂病,在发病初期施药,可用50%氟啶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雾。
(2)防治辣椒疫病、疮痂病、炭疽病、灰霉病、根腐病等,可在发病初期施药,可用50%氟啶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雾。
(3)防治番茄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等,在发病初期,可用50%氟啶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对茎叶均匀喷雾。
(4)防治芦笋茎枯病、斑点病等,在发病前,可用50%氟啶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雾。
(5)防治豆类炭疽病、灰霉病、菌核病等,在发病初期,可用50%氟啶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雾。
(6)防治白菜、甘蓝根肿病,可在发病前,每亩用250~300毫升,兑水30~50公斤均匀喷雾。
(7)防治高抗性柑橘红蜘蛛,可在幼螨期、若螨期,可用50%氟啶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十分突出。
注意事项
(1)对瓜类、十字花科蔬菜禁止喷雾,以免发生药害。葡萄不同品种先做试验后推广,夏黑、红提等品种花前或套袋后谨慎使用,以防出现药害。
(2)不要在高温条件下使用,以免发生药害。
(3)氟啶胺渗透性很好,千万不能和乳油复配,和乳油复配后,会出现叶片畸形,卷缩。也不能与有机磷或有机硅混用,发生反应会使药液变色并出现絮状沉淀,降低药效。
(4)塑料设施内不要施用(部分人群对此成分过敏)。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