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暖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澳大利亚国土多少?是大国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09 23:15:54    

澳大利亚是大国吗?这恐怕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澳大利亚的陆地国土面积约为769.2万平方公里,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一国就占了大洋洲总面积的85.7%,也正由于澳大利亚这种独占一个大陆的地理环境使其东南西北尽是领海,所以有着769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的澳大利亚还有85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

澳大利亚广袤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澳大利亚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至少有70余种。其中铝土矿储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储量35%。澳大利亚的铝矾土蕴藏量约31亿吨、铁矿砂153亿吨、烟煤5110亿吨、褐煤4110亿吨、铅1720万吨、镍900万吨、银40600吨、钽18000吨、锌3400万吨、铀61万吨、黄金4404吨、原油储量2400亿公升、天然气储量13600亿立方米。

所谓大国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单纯指由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构成的规模体量大的国家;其二是指在国际体系中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地缘政治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国家。澳大利亚如果单纯只看国土面积是当之无愧的大国,然而澳大利亚的人口规模如何呢?截至2020年澳大利亚的人口数量约为2569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同一年我国上海市的常住人口约为2487.09 万。

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比上海市多不了多少。陆地国土面积不到澳大利亚40%的印度却有着相当于澳大利亚52倍的人口;陆地国土面积只有澳大利亚11%的巴基斯坦有相当于澳大利亚8倍的人口;陆地国土面积不到澳大利亚5%的日本有相当于澳大利亚5倍左右的人口;就连陆地国土面积只有澳大利亚1.3%的韩国也有着相当于澳大利亚2倍的人口。

相对有限的人口规模使澳大利亚始终无法克服在劳动力资源、军力规模、国内市场等方面的天然瓶颈:目前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约为1.43万亿美元。这不仅远远低于美、中、日、德等国,甚至就连韩国也以1.64 万亿美元领先于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包括文职人员在内的现役和预备役总兵力只有9万人左右。要说澳大利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甚至可能都不及韩国。

可以说人口规模是制约澳大利亚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短板。澳大利亚的人口规模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53位。这尽管仍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过这样的名次如果作为一个大国仍是相对靠后的,同时澳大利亚的人口规模也是和庞大的国土面积不相称的。那么澳大利亚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地广人稀的格局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庞大的领土的确是孕育庞大人口规模的基础。

没充足的土地资源作为依托就无法供养庞大的人口。当今世界的确有像澳大利亚这样地广人稀的国家,可话说回来像科威特、卡塔尔这种国土面积有限的国家是绝不可能发展成为人口大国的。尽管国土资源是供养庞大人口规模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人口规模和国土面积是成正比的。加拿大是全世界仅次于俄罗斯的世界第二领土大国,然而加拿大的人口数量只有3700万左右。

国土面积272.49万平方公里的哈萨克斯坦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阿根廷的世界第九领土大国,然而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只有1831.17万,国土面积不到哈萨克斯坦4%的韩国人口却接近于哈萨克斯坦的3倍。由此可见领土和人口尽管存在一定关联,但绝不是完全呈正比的。地广人稀这种现象也绝非是澳大利亚所特有的。

我们先来看看这幅世界人口分布地图。大家看出什么端倪来了吗?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全世界一共有东亚、南亚、东南亚、欧洲、北美五大人口稠密区,我们再看其他地方的人口分布就显得相对稀疏了,有的地方甚至直接就是无人居住的空白区域。东亚地区有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和人口上亿的日本;南亚有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以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两个人口上亿的国家。

东南亚的印尼和菲律宾也是人口上亿的国家,同时越南的人口规模也接近1亿;人口上亿的俄罗斯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的领土上,而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的人口规模也是相对较大的;相比之下北美这个人口稠密区特点很显著:北美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东部以及加拿大南部直接毗邻美国的五大湖一带,至于加拿大广袤的中部和北部地区都属于地广人稀之地,有些地区甚至根本就是无人居住的地区。

我们再仔细端详这幅世界人口分布地图还能发现一些端倪: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美亚马逊雨林、俄罗斯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北部的沙漠地带等地都属于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澳大利亚位于南回归线一带,中部是大沙漠,沙漠的周边又是热带草原。澳大利亚尽管地域辽阔,但全国70%的地区都是干旱地区,全境近一半地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荒漠。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维持生命就需要每天摄入一定的饮水。不仅我们人类的生活是如此,动物和植物的生长也需要摄入一定的饮水,所以我们所吃的粮食和肉类其实都是离不开水的。总之我们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几乎都离不开水。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一般都有充沛的河流水系:俄罗斯有伏尔加河,美国有密西西比河,巴西有亚马逊河,印度有恒河,而中国则有长江、黄河。

大家不妨好好思考一下澳大利亚有什么河流水系能在国际上和前面提到的这些大江大河齐名吗?事实上澳大利亚全境几乎不存在完全发育成熟的大型水系。这样的自然条件是不利于工农业生产的,所以偌大的澳大利亚其实只有东南和西南沿海一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地中海气候地区是相对适宜大规模人口定居的。人类的古文明是兴起于亚欧大陆的,而澳大利亚则长期与世隔绝。

当埃及、中国、印度、希腊等地皆已步入高度成熟的文明国家形态后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仍处于原始部族时代。我国作为东亚文明的发源地早在7000年前就培育出水稻了,西汉时期中国人口就已经突破了5000万了,这比澳大利亚今天的人口都还多,所以人口基数少也是导致如今澳大利亚人口规模相对有限的重要原因。英国在殖民澳大利亚时最开始是将这里当成罪犯流放地的。

那时澳大利亚的土著人数量很少,而白人数量则更少。从18世纪末到1830年只有6.3万白人囚犯被强行移民到澳大利亚。就算这6.3万人正好一半男性、一半女性,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每对夫妻生10个孩子,那么这6.3万人和他们的孩子加起来也只有69.3万人,况且有人出生的同时也会有人死亡。事实上1850年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羊只头数已达到1600万头 , 然而包括土著人在内总人口只有40余万人 , 平均每人拥有近40头羊。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澳大利亚从殖民地逐渐向一个国家过渡。在此期间来自英国的自由移民完全取代了犯人。在这半个世纪里澳大利亚的人口增加了8倍左右。到了20世纪初澳大利亚的人口大约在360~370万左右。其实我们只要回顾自20世纪初至今的百余年间世界各国的人口增长情况就不难发现其实澳大利亚的人口增速是相当快的。

上世纪初我国号称有四万万同胞,如今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达到了当年的三倍多;上世纪初美国的人口在1亿左右,如今美国的人口发展到3.3亿左右,也是当年的三倍多;德国在上世纪初的人口是6500万,如今德国的人口约为8270万,只相当于20世纪初的1.3倍左右;上世纪初日本本土只有7000多万人口,如今的日本有1亿2500万左右的人口,只相当于20世纪初的1.8倍左右。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现在的2569万人口几乎相当于20世纪初的360~370万人口的7倍左右。澳大利亚的人口增速为什么这么快呢?其实这就是移民国家的典型特点:中国、德国、日本等国相比澳大利亚的历史要悠久得多,由此较早形成了更为庞大的人口基数。然而正因为这些国家历史悠久,也因此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民族群体;相比之下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人口基数有限的国家能在短短百余年间使人口增长6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然而即使澳大利亚人口增长再怎么迅速也难以弥补人口基数起点上的差距,事实上澳大利亚人口在增长6倍后还没20世纪初的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多。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使澳大利亚作为移民国家通过吸收移民促进人口增长的优势也正在逐渐被削弱。

澳大利亚尽管也被称为西方国家,但这其实是从人文环境、政治制度而言的。澳大利亚在地理位置上与欧美国家相距甚远,反而倒是与亚洲国家更为接近。澳大利亚在地理位置上是一个亚太国家,然而澳大利亚人的心理认同却是把自己当成一个西方国家。澳大利亚自认为是一个“孤悬”在南半球的被亚洲国家包围的白人国家。四面环海的澳大利亚并不是一个岛国,而是独占全世界最小的一块大陆。

这既是澳大利亚的优势,也是澳大利亚的劣势。不是岛国的澳大利亚其实在地缘环境上却是和岛国颇为相似的。人口基数有限的澳大利亚没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澳大利亚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对外出口羊毛、奶制品、矿产资源。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人均占有羊只最多的国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矿产品出口国,因此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缺乏自主工业体系的澳大利亚高度依赖对外出口的经济,所以一旦对外联系的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就将面临崩溃的危险。澳大利亚这种独特的地缘环境使澳大利亚的国防和外交政策明显呈现出在大陆性特征和岛国性特征之间飘忽不定的特点。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缘人文环境使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在心理认同上倾向于欧美的澳大利亚却割不断与亚洲联系。

在外交和国防安全政策方面紧跟美国的澳大利亚在经济上却需要高度依赖于亚洲市场。澳大利亚其实完全可以利用独特的地缘环境成为联系亚太国家和欧美国家的桥梁,然而澳大利亚却在“白人至上”理念的支配下始终视亚洲国家的发展为威胁。美国、加拿大在地理上更接近欧洲而不是亚洲,所以美国和加拿大吸纳的移民以欧洲白人为主。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的情况则与美国、加拿大有所不同。

澳大利亚尽管也是一个以白人为主体族群的国家,然而自19世纪的淘金热以来涌入澳大利亚的新移民中亚洲黄种人始终占据相当比例。这就不免令澳大利亚国内的白人群体感觉到威胁了,由此形成了所谓“白澳”与“黄澳”之争。1901年白澳政策正式确立为基本国策。从1957年起居住在澳大利亚15年以上的非白裔人口才有资格获取得公民权,直到1958年澳大利亚才废除拒绝非白人移民进入的政策。

在白澳政策执行期间亚裔居民无法进入澳大利亚,而欧裔白人往往选择去北美,所以这段时期澳大利亚的人口增长相当缓慢。澳大利亚实际上是一个种族主义思维特别严重的国家。历史上奉行”白澳政策“的澳大利亚曾多次掀起针对华人、印裔、黑人等族群的种族迫害运动。1857年南澳大利亚议会公开通过一项以维多利亚排华法案为蓝本而制定的限制华人入境法案。

1902年1月30日英国与日本签订了《日英同盟条约》。这一条约适用于印度、加拿大等英国属地,但同样身为英国属地的澳大利亚却拒绝加入。在《日英同盟条约》中双方互相承认在海外的利益,结成共同对付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与此同时双方还进一步确定了之前签订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规定了平等关税、双方移民、航海等方面的互惠权益。

英国以及印度、加拿大等英国属地都能接受这些内容,为什么澳大利亚偏偏就不能接受呢?这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澳大利亚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和美国的印第安人一样随着外来移民的涌入逐渐成为了边缘化的小众民族。从19世纪起澳大利亚就已成为一个以英国移民后裔为主的国家,然而当时整个澳大利亚也不过仅仅只有几百万人口而已。

澳大利亚的自然禀赋其实完全不亚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如果澳大利亚拥有足够的人口规模对其国土进行开发建设,打造强大的工农业体系,那么澳大利亚的发展潜力其实是巨大。然而问题的关键症结恰恰就在于澳大利亚的人口实在太少,所以多年来澳大利亚致力于通过吸引移民的手段加强国土开发建设。随着大量亚裔移民的涌入使得与亚洲近在咫尺的澳大利亚始终担心这些亚洲移民会令自己江山变色。

澳大利亚就这样患上了对亚洲强国的受迫害妄想症:即使你再强调自己奉行和平发展的理念,即使你再强调自己不会搞霸权主义,即使你从未有任何威胁澳大利亚的实质行为,然而在澳大利亚眼中亚洲国家的发展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威胁。如果对澳大利亚的外交政策进行最简单的总结就是:任何一个亚洲国家一旦强大起来就是澳大利亚所要防范的对象。

澳大利亚对亚洲强国的恐惧几乎成为了一种病态。人口、兵力有限的澳大利亚成天生活在自己幻想塑造出来的这种“亚洲恐惧症”中就自然而然会想到向自己的白人亲戚们求助。追随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老大哥就这样成为澳大利亚外交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澳大利亚外交的核心本质就是巴结欧美、制衡亚洲。二战以来澳大利亚几乎参与了美国主导的每一场战争。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中都有澳大利亚的身影,澳大利亚国内大部分矿山、农场、工厂、媒体、学术圈的幕后老板都是美国人,可以说澳大利亚从军事到经济已全面被美国把控。澳大利亚事实上成为了一个“没有独立外交思维的国家”。澳大利亚在欧美国家眼中不过就是追随在自己身后的小跟班而已,所以其实根本就不值得自己花大力气去巴结拉拢。

事实上反而是澳大利亚一直在积极巴结拉拢欧美国家:像G7这种由西方强国组成的核心组织几乎都不带澳大利亚玩的。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在经济上对中、日、韩等亚洲国家的依赖性却在增强。上世纪90年代时任澳大利亚总理保罗·基廷提出澳大利亚应当实现亚洲化。这个人的核心观念就是随着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亚洲成为了世界未来的希望之地,而澳大利亚未来的希望也在亚洲。

保罗·基廷认为澳大利亚应当改变过去单方面依附于美、英等国的外交政策,转而加强同亚洲新兴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正是在保罗·基廷的运作下澳大利亚加大了同亚洲国家的合作。如今的亚太经合组织就是澳大利亚总理在访问韩国汉城(今首尔)最先倡议成立的。亚太经合组织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举行的。如今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澳大利亚也成为了中国的第二大投资输出国。

2005年澳大利亚加入了亚足联。对此一些西亚国家认为澳大利亚挤占了亚洲的名额。据说澳大利亚准备让自己的篮球运动也加入亚洲区。表面上澳大利亚与亚洲国家的交流合作在加强,可实际上澳大利亚对亚洲国家的发展依然带着有色眼镜,而亚洲国家也难以真正接受澳大利亚。马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就表示:“澳大利亚不算是我们亚洲国家。澳大利亚是一个以欧洲族裔和文化为主的国家”。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也并没改变哪种亚洲谁强就反对谁的外交政策。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始终将亚洲的新兴大国视为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竞争对手。澳大利亚所面临的局面是欧美国家的核心圈子挤不进去,而亚洲国家的圈子又加入得不情不愿,最后索性宣布自己要成为太平洋国家。其实澳大利亚最想搞的是一个北美一南太平洋联盟: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都加进来组局。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