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暖百科
古代对父亲的称呼五花八门,其中“爹爹”的称呼并不比“爸爸”早。
首先,“爹”字的出现时间并不比“爸”字早。
这一点,可以从三国时代魏人张揖所著的《广雅·释亲》可以看出。
其里面同时有“爹,父也”、和“爸,父也”的记载。
但是必须注意,唐人李延寿编修的《南史》中有提到:“荆土方言谓父为爹。”而宋人丁度修订的《集韵》也有提到:“吴人呼父曰爸。”
即“爹”和“爸”这两种称呼都只是方言、俗语。主流和正规的称呼还是称“父亲”。
如《南史·谢诲传》就记:“女为彭城王义康妃,……诲女被发徒跣与诲诀曰:‘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
但是,张揖所著的《广雅·释诂》中对“爸”的解释却是:“布可(切);爸者,父亲之转。”
即当时的“爸”字反切音与“波”(拼音bo)相同,并非现在的读音“巴”(拼音ba)。
另根据南朝梁人顾野王所撰《玉篇》的解释,“爸”的读音又为“浦可切,父也。”
在这里,“爸”字反切音与“坡”(拼音po)相同,也不是现在的读音。
辽人释行均的《龙龛手鉴》即沿袭此说,在卷四中记:“爸,蒲可反,楚人呼父也。”
所以,《广雅》、《玉篇》、《集韵》上的“爸”读音与现在我们说的“爸爸”并不一样,而且是单字称呼,还不是叠声字。
那么,古读音“波”(拼音bo)是从什么时候转为现在的读音“巴”(拼音ba)的呢?
由宋人丁度修订《集韵》中的记载“爸,必驾切,音霸,吴人呼父曰爸”来推断,应该是在唐末到北宋期间。
为什么不在推断到唐之前呢?
我们看,白居易《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中“儿别爷娘夫别妻”、杜甫诗《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等诗句可见,唐代对父亲的称呼,主要是“爷”。
这,应该是受到南北朝中北魏人的影响——读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可以看得出其中的渊源和传承。
另外,顾野王所撰《玉篇》中也明确记载有:“爺,俗为父爺字。”
那么,“爸”的读音转为“巴”(拼音ba)之后,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两字组合成叠声词的呢?
明代张自烈编写的《正字通》中写到:“今南夷呼父曰‘波’,盖此字转也,按《南史谣》本作‘爹’,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做爸字。”
张自烈说的“夷”,是指“外国人”或“异族人”,“八八”和“巴巴”属音译,即“爸爸”叠声词使用法其实是外来语。
明末学者方以智所撰《通雅.称谓》解释得更清楚。
该书中说:“八八,乃迻语之称巴巴也。《唐书》,德宗以怀光外孙燕八八为后八八,盖迻语称老成者曰八八,或巴巴。今回回教以老成者呼八八,其声近‘把’。”
即“爸爸”这个汉语词从形式到发音的生成,乃是从回回人“巴巴”一词而来!
其中,明人王文龙《龙兴慈记》中“季巴巴、王妈妈,圣祖微时有恩邻人也”之类的句子可为佐证。
说到底,回回教“巴巴”一词的来源,其实还可以追溯到阿拉伯语。
像我们所熟知的阿拉伯文学名著《天方夜谭》中有“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故事中的“阿里巴巴”一词,是由“阿里”和“巴巴”两个词组成的。
“阿里”是名字,“巴巴”是一个尊称,原意是“长者”。只不过,随着伊斯兰势力的扩展,词义不断扩大,包含有了宗教领袖、首领、师长、监护人等等意思在内——而传到中国以后,又用来了表达父亲。
“巴巴”既然表达父亲,而古语又有一个“爸”字,读音又早由读音“波”(拼音bo)转为为了“巴”(拼音ba),那么,用“爸爸”来替代“巴巴”,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