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暖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简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17 00:23:42    


一、信用风险概述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

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降”的态势已然终止。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0个季度上升,不良率也已突破1%。2014年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6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41亿元,不良贷款率1.04%,比上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客观因素影响,也有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和外部监管等问题,其中更有不少值得反思的教训。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

现在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主要是前几年经济快速增长时,企业过度投资、银行过度放贷所带来的结果。进入2012年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转型、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国内外需求不足、钢铁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等多种因素叠加,出现风险事件的企业明显增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出现了生产经营停顿、亏损增加、资金链断裂等状况,这导致银行业普遍出现了信贷资产质量下滑态势。同时,潜在风险迹象的贷款也在增加。如目前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尽管还比较低,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结构性风险的逐步显现,房价下降预期不断增强,银行贷款的劣变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另外,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不活跃,私募基金的市场规模很小,债券市场也不够成熟。间接融资仍是企业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大小项目的建设资金需求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这给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隐患。而现行规定的项目建设资本金比率又比较低,在20%-35%之间,剩余的资金全由银行贷款解决。这种规定使银行实际承担了主要的投资风险,如果投资失败了,投资者损失的只是有限的资本金,而银行损失的则是占项目总投资65%以上的全部贷款本息。可见银行所获得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极不匹配。

这些现象的背后揭示出了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的很多不完善之处。例如:实质风险管理被形式上合规操作所替代,只要形式上合规就给融资,对资金投向、还款来源、补救措施等问题考虑不充分;部分银行对信贷总量、结构缺乏总体规划,对区域信贷的布局也缺乏考虑;风险识别的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主要还是靠传统的方式采集,不仅各种财务报表信息是借款人提供的,生产经营情况主要也是听借款人陈述的,除此之外的信息很少;对集中度风险缺乏有效监管。一些风险偏好过于激进,在短期内大量投放信贷,年度贷款增长幅度过高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并没有及时提示风险,制止信贷的非理性投放。

三、完善建议

(1)贷前、贷中、贷后管理

建立起“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全流程的联动风险管理机制,尤其在当前背景之下,充分发挥事后评价机制在风险环节中的联动管理效应,对吸取经验教训,弥补、完善风险管理环节的“短板”尤其重要。

从形式上合规转为实质风险管理的同时彻底杜绝风险后移问题。例如:资金投向、第一还款来源直接影响融资人是否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回报,能够按期偿付本金和收益,当第一还款来源出现问题时,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追偿,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因此对资金投向、第一还款来源的风险分析以及后续跟踪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建立担保的有效管理与量化考查机制,落实好第二还款来源,确保抵质押物评估价值客观、公正,避免银行损失。通过设置量化指标,全面、客观考察保证担保人的实际代偿能力。

(2)问责制度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履职能力的考核力度,严格问责制度。分析信用风险事件的成因,追责到部门或人员,并根据部门或人员在事件中过失、故意行为的严重程度,确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大小。需要注意的是,责任的追究不应单纯以信贷业务结果为标准,因为一笔业务损失的形成可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有些因素甚至是随机不可控制的。准确地认定责任归属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机制作用,否则可能导致追责过于严厉而使各岗位人员只控制风险而牺牲收益和业务规模的情况。

(3)资产分类管理

完善资产风险分类,并充分利用分类结果对资产进行管理,有效降低资产损失。对于尚属正常类的贷款:要增强风险预警的全面性、主动性,完善和优化相关指标体系,探索全面组合预警的新方法,强化前瞻性发现和预防风险的能力。对于已有部分风险暴露的关注类贷款:要加强催收、控制新增发放。关注类信贷业务是不良资产的重要来源,商业银行要充分转变管理意识与管理策略,将管理重点从日常风险监测转向强化风险处置环节,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早介入,根据不同风险情况及客户配合意愿,通过主动退出、优化担保、授信重组、诉讼保全等途径有效措施化解风险,防止信贷业务质量下迁,加快债权回收,有效降低资产损失。

(4)数据与信息技术

全面提升信贷风险管理的信息技术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预判经济、行业变化趋势和细化客户的发展特征,实现信贷风险精细化管理,基于客户动态行为以及客户静态财务数据,量化客户违约可能性,从而有效实施风险预警,及时调整信贷结构与信贷策略。银行既不能弱化对借款人的实地调查,又要创新风险管理方式,通过多渠道的信息采集,强化多信息的校验分析和逻辑判断,解决调查、审查、贷后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为经营决策、政策制定、审查审批等提供支持。还要充分运用数据信息和技术,以大数据思维来改革风险管理方式。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