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暖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汉代玉握猪的二三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25 08:46:14    

2021年10月是河南渑池仰韶文化发掘百周年,也被中国官方定为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年。有别于清季以前的考据学多从古代经典的说文解字入手,现代考古学源自西方,主要透过器物、建筑、生物遗留与文物景观,试图重建与分析古代人们的物质文化与环境资料。


考古学的发现,改变了很多清代以前人们对器物的认识。举例来说,2017年香港佳士得的养德堂专拍,有一对年代定为西汉的玉握猪(如图一)。这对玉握猪除了来源为养德堂外,更因其优雅的品味,以及细致超群的工艺,获选入邓淑苹先生编纂的“群玉别藏”。有别于一般圆柱状的握猪,因为迁就过长的柱状体,以致玉猪的体型比例过度细长(如图二)。而且琢玉的工艺也往往寥寥几笔带过,因其造型简单,坊间才因此有所谓“汉八刀”以形容这种握猪简单造就的说法。


图一 养德堂旧藏 西汉 玉猪


图二 西汉 玉猪 山东巨野出土

然而细观养德堂旧藏的这对握猪的体型比例接近实际存在的猪只,从精工细琢的猪首、鼻吻及身型曲线,可以觉察到制作这对握猪的玉器设计师是以制作圆雕件的细致度处理这对玉料。另一个佐证这对握猪已达圆雕件等级的证据,在于圆形的臀部上还琢磨出猪尾巴(如图三),足见当时设计师并未因为这对握猪在葬仪上的功能为殓玉而草草交代。依照汉代的礼仪制度,因入土者的身份差异,握猪有玉、石之分。而这对握猪不但以玉材质,由其制作的精细程度与品味也能侧面推得使用这对玉握猪的主人,当是身份极为显赫的大贵族。


今日玉器藏家都知道握猪为盛行于汉代的葬俗,且功能为手握,且其形象为猪,而非其他动物这样的认识,并非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一直到清代学者吴大澂在“古玉图考”中,仍旧将玉握猪误为“六瑞玉”中的“琥“。直到二十世纪初,日本学者在今北朝鲜平壤,自汉代乐浪郡石岩里九号墓出土西汉玉猪,才知道原来这种形制是葬玉之一的“握”。


莫怪旷古绝今的第一收藏家乾隆皇帝,误将他收藏的玉握猪(如图四)错认为熊。在这仅剩一件的玉握猪底部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古有此制,今弗敢然,不即不离,玉工解禅”(如图五)。解读这首御制诗,想见乾隆皇帝垂询当时宫内大匠此为何物时,宫内玉器专家不敢擅作仿制,也不能清楚确知此物的功能。至于为何今天我们知道乾隆皇帝猜测这件玉器是熊这种动物呢?答案就在这首御制诗的标题:“题汉玉熊”。


图四 故宫院藏 汉 玉猪


图五 故宫院藏 汉 玉猪 底部御制诗

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有趣之处在于,玉握的器形‬从商周一路演变到两汉,并非一直仅有猪这一种造型。而且即便到了汉代玉握普遍以猪这种造型为主,设计者仍有创作空间,以玉石与其他材料结合创作。金器的使用虽然最早由草原传入,但握猪的造型遇上金这种材料,传世或考古出土的握猪就出现包金片的玉握猪(如图六),或者贴金箔的石握猪(如图七),让我们知道在两千年前的艺术家就已经使用金玉复合材料创作。前者还额外有一个值得观看的特点,金片包覆玉料的位置隔绝了泥土覆盖接触,但前后没有金片包覆的部分则满是白沁,正好是玉器爱好者们最好的教材,观察沁色对玉料的影响有多大。喜欢高古玉器的藏家们,你收藏的握猪在艺术性表现上有什么值得交流分享之处吗?


图六 故宫院藏 西汉晚期至东汉 金片包玉猪


图七 宝应博物馆藏 东汉 石头贴金箔猪握 江苏宝应出土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