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暖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百科 >

雍正驾崩,为什么被称作大行皇帝?

11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6 16:06:19    

如懿传第二集,宫中便传来恶讯,皇帝驾崩。

此后,大家便开始称雍正为大行皇帝。这是为什么呢?

“行”是离去的意思,“大行”就是永远离去的意思。在皇帝刚去世时,谥号、庙号未确立之前,大行皇帝便是对去世皇帝的正式称谓。

而在39集时,弘历的皇后富察氏崩逝,大家便称其为大行皇后。

而在弘历许了其谥号“孝贤”后,大家便以孝贤皇后代替其称谓了。

大行皇帝也是如此,倘若谥号、庙号一旦确立,大家就会以其谥号、庙号来作为他的正式称号。

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庙号则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比如如懿传中的奉先殿,便是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在如懿生头胎的时候,皇上便待在奉先殿里求列祖列宗们保佑这一胎是个嫡子。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便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又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然而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甚至都没有庙号。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和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清朝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庙号“太祖”,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庙号“太宗”,第三个皇帝顺治庙号“世祖”,第四个皇帝康熙庙号“圣祖”。

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皇帝,所以称作祖也倒是无可厚非,那么康熙帝为什么被称作“圣祖”呢?

雍正对康熙为什么称“祖”是这样解释的:

“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大意是:“我父皇继皇帝位后,死后按照旧有的规定,应该称为‘宗’,但是古典说的是‘称祖是有功的人,而称宗则是有品德的人’。我父皇在位时间60余年,不但有功而且有品德,这两点他都占有了,所以我想要称父皇庙号为‘祖’,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他对大清国的贡献无法估量。”

于是,众大臣在雍正帝的授意下,尊康熙庙号为“圣祖”。

雍正此意倒是有根有据,虽然顺治是入关后第一个皇帝,但他基本啥事没干,而康熙在位时真正平定了明朝余党,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不仅如此,康熙还开疆拓土扩大了中国的版图,而开疆拓土自古以来被视为天子的大作为。祖是开国的意思,康熙的所作所为就是一个开国之君。

也正是康熙在位期间的励精图治,才开启了后来的康乾盛世,所以庙号为“祖”的确也不为过。

在如懿传中,皇上便常常回忆起圣祖皇帝在世时的丰功伟绩,以其为例,以其为戒。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而不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比如康熙帝的谥号全称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大家简称其为:仁皇帝。

除了去世后的庙号、谥号以外,如懿传中还提到了一个称号——徽号。弘历在中后期时羽翼丰满,因为不满太后总是干预他做事,所以开始对其有所疏远,不过弘历好面子,表面上的功夫做得还是很足,给太后封了一个徽号。

这个徽号,也叫做尊号。是指皇帝、皇后、皇太后在世时的称号。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皇帝的尊号不需避讳,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

中国尊号一般很长,大臣们会尽量把好的词语都往皇帝身上加,尊号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并不断加长。

比如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宋太祖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由于尊号太长,所以平民百姓也很少称呼皇帝的尊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去世后的庙号、谥号,还是尊号,都是用来歌功颂德的,而且因为都想把好的往上加,所以名号也是越来越长。

不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些称号,都是中国古代的国粹,伴随着专制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飘然而去。今朝予以审视回味,感受如何,评价怎样,必定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