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暖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

87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08 09:10:51    

坐在北京子午线的中心点上,他成了末代天子;站在时代变革的交叉点上,他只是匆匆的过客。他终结了一个旧时代,也见证了一个新时代。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

对于这位清末皇帝,世人都存有不同的看法,或褒或贬。对于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来说,他是有功之人;但从出卖国家利益,使东北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这点来说,他是历史的罪人。人无完人,不管是谁,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溥仪的优缺点也常被人用放大镜来查看。在我看来,溥仪也是一个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混在旧社会与新时代的交叉点,他扮演的无疑是一个悲剧角色。我看了很多人对溥仪的评论,大多数都是过分的抨击他的历史过失。这对他是很不公平的。作为一个新时代公民,我们应该持有公正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人物。

公元1908年12月2日,清朝的第十二代皇帝,也就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溥仪,坐上了北京子午线中心点上的龙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年龄小的皇帝。从此便开始了他短暂的帝王生活,年号为宣统。但不幸的是,三年后,袁世凯以《清室优待条件》为条件,逼迫隆裕皇太后签署并向全国发布了《逊位诏书》。就这样,溥仪便拱手让出了皇位。一位一生热衷于权力的瘦老太太-----慈禧,把溥仪推上了北京子午线上的龙椅,而一位同样一生热衷于权力的胖老头儿------袁世凯,又想方设法地逼他离开龙椅。而他呢,作为一名无知孩童,稀里糊涂地被钦定而坐上皇位,但又稀里糊涂地被退了位。这样稀里糊涂的三年帝王生活,让他成为了中国帝王史上的匆匆过客,留下一个亡国之君的骂名。其实对于一个三岁登基,六岁退位的小娃娃来说,溥仪本身并不存在着过错。大清政权偃旗息鼓,源自于嘉庆后一代又一代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者。刚好又恰逢西方工业革命掀起的新时代革命浪潮,这就使得大清政权雪上加霜了。也许,这是这是历史和溥仪开的一个玩笑吧。

作为一名被围困在大红宫墙内与世隔绝的皇帝,溥仪更多变现出来的是一个少年对宫墙外新鲜好玩的世界的向往和对新奇事物的孜孜不断追求。这得归功于他的洋老师-----苏格兰文学硕士庄士敦。这位洋师傅不仅面对面地给他讲授英文,数学,历史,地理,博物等几门课程,还讲授并演习了大量的西方礼仪和西方生活方式,像是怎样使用刀叉,西方绅士怎样喝茶等。庄士敦的出现,深深地影响了这位年幼的中国皇帝。庄士敦告诉他,坐轿子是封建帝王的陋习,而骑单车才是现代文明人的出行方式,于是,宫里出现了第一辆自行车;庄士敦告诉他,脑后留辫子也是令西方人笑话的事情,已经学会独立思考的溥仪,不管宫里众人的反对,果断地剪断了自己的辫子,还在全国提倡剪辫子。从努尔哈赤统治大清以来,满族人就用他们特有的风俗统治汉族,对于清代的遗老遗少来说,辫子绝对是男性尊严的象征。溥仪这一举动,在宫里的发响不亚于八级地震。庄士敦还建议他在宫里安装电话,溥仪不管内务府大臣的劝告,安装了电话并用这部电话与未曾谋面的皇后婉容通了电话。再后来,溥仪更是为了留住洋老师,不理皇室成员怎样强烈反对,毅然戴上了眼镜。庄士敦对溥仪的影响根深蒂固,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庄士敦的穿针引线,溥仪结识了五四运动的先锋人物胡适先生,彼此间还成为挂席不错的朋友。他还在1924年会见了印度著名诗人作家泰戈尔。也是受到庄士敦的影响,溥仪放下了皇帝的架子,遣散了除几位老太妃身边的个别太监外的其他一千多个太监。这是一场举国震惊的改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地遣散太监。他的这个举动,受到了当时外界的一致称赞。

溥仪这个中国历史上的最后皇帝,他尽管没有任何建树,因为三岁登基,六岁退位,也不可能有什么建树,但他却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总结原因,一方面是当时巨大的社会动荡与社会变革,给他提供了创造诸多第一的条件;另一方面,洋师傅庄士敦的出现,对溥仪不断的创造第一的行动,也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一个骑自行车的皇帝,第一个在宫中使用电话的皇帝,第一个主张剪辫子的皇帝,第一个戴上眼镜的皇帝,第一个离婚的皇帝......所有的这些都发生在这位中国末代皇帝的身上。这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集中到同一个人的身上,这只有在那个极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才会产生这样的巧合。这或许是溥仪极具神秘色

彩的原因吧。

溥仪尽管拥有新时代的青年气息,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不能摆脱旧社会残留的陋习。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帝王家的教育,尽管被退位了,但他还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理应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他自己又不能正确的认识当时的局势,但对于别人衷心的建议,他又完全听不进去。这也是后来错信日本人,充当伪满洲国领导人,致人民群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原因之一吧。

被退位后的溥仪,知道其弟溥杰想去沈阳武堂,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做起时,大发雷霆,认为他作为臣弟,给别人当一名普通的小兵,实在有损皇家的尊严。他的堂妹,肃亲王之女,川岛芳子,大胆建议溥仪到日本学习治国安邦之策。虽然溥仪嘴上没说什么,但内心充满了她的不满。“你一个皇族格格,竟然敢在我大清皇帝面前放肆,说三道四。”溥仪心里暗暗骂道。所以那次在大连见面后,他俩谁也不想再见谁了。溥仪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贪生怕死。他曾把裴多菲的诗改写成:自由诚可贵,面子价更高,若为性命故,二者皆可抛。也许也正是他这种怕死的性格,才被日本人玩于鼓掌之中的吧。在他充当伪满洲国的康德皇帝期间,他先后与日本关东军签署了《日满密约》、《日满议定书》等。《日满条约》把国防的保卫和对内治安的维持权力交给了日本人,把水陆空交通无偿地提供地提供给日本关东军使用。还申明推荐日本的贤达之士到满洲国参与议政。不仅如此,溥仪还在日本人的授意下,制定了一系列利于日本发展的法令。这赤裸裸的卖国行为,使得他丧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气节,成为伪满时期中国最大的卖国贼。即使他有无奈,或许他也是被逼迫,但作为一名爱国人士,绝不能容忍这样的卖国行为,这些行为会被历史永远的铭记。

命运总爱开玩笑,这一悲剧的末代皇帝又是幸运的。“青史茫茫无比奇”这一句用到溥仪身上绝对合适。末代皇帝的命运,大致离不开这三种下场:第一种,被权臣或悍将篡位,成为“废帝”后,绝大多数被杀掉,就如,进工地司马德文被刘裕所篡位,南朝的宋顺帝刘凖被萧道成所篡位,最后都是被新皇帝杀死;第二种,被农民起义所推翻,到了穷途末路时,自杀或是被杀,就像是隋炀帝,明代的崇祯皇帝;第三种,在国破家亡后,成为敌人的俘虏,例如,南唐的宋代皇帝,著名词人李后主与北宋的徽钦二帝。溥仪兼有这三种情况,但结局又是大大的不同。历经一番转折后,他成为了中国的公民,还出了自传,真真正正地成为了国家的主人。1967年10月17日,他与世长辞,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对于溥仪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我们应该持着一个公正、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肯定他的贡献,宽容他过去的过错,才是我们对历史人物应该持有的态度。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