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暖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百科 >

1874年历史事件:中日近代首次交锋!“牡丹社”事件始末

25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5-26 22:07:25    

一, 诡谲的东亚

19世纪60年代,大清帝国处境艰难……

内部惨烈的太平天国内战引起巨大损失,边疆民变此起彼伏;外部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城并火烧圆明园,其它列强也纷至沓来,大清王朝此时可说是内外交困,焦头烂额。

不过,这个强大的封建王朝还是展现出了其韧性,大乱后清朝竟然“回光返照”了:统治秩序开始恢复,农业生产有所好转,吏治也有一定程度改善,同时清朝对外也有了一定认识,开始和洋人合作……

此时的清朝,上有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坚强领导核心,下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干练大臣,看似是“圣主贤臣”,大有中兴之势。

而东亚边缘的日本呢?日本也已进行明治维新,举国追赶列强,锐气十足,中日两国几乎同时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那么这对邻居该如何相处呢?

1870年八月初八,日本向清朝递交了希望建立现代外交关系的国书……

清朝显得很困惑,当时的清朝的确差不多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了,开始重视西洋人,但是对于朝鲜,越南等藩属,清朝还是以老大自居并维持着强大的影响力;但是日本既不是西洋人,也不是清朝的藩属,如何面对日本?

更何况,清朝对日本的野心有所觉察:日本希望建立“和西方国家一样的正常的国与国关系”,那不就意味着之前洋人在中国的特权日本人也可以“利益均沾”了吗?况且,日本和清朝平起平坐,不就意味着日本比朝鲜,琉球等大清的属国要高一头了吗?

所以,中日的外交谈判陷入了僵局,经过无数次扯皮后,中日终于达成了协议, 1871年9月13日——《日清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由李鸿章与伊达宗城在天津签订,中日正式确立对等国家关系。

但是,这不意味天下太平,日本当时奉行扩张国策,而这就与中国有严重的地缘冲突。

很快,冲突就爆发了……地点在——台湾!

二, 八瑶湾事件

在台湾和日本之间有一连串岛屿,这便是琉球群岛,古代此处是一个独立的国家,1372年开始,中国成为琉球的宗主国。

但琉球除了是中国的属国外,同时因靠近日本也免不了和日本打交道,1609年,日本德川幕府萨摩藩入侵琉球,1611年,琉球尚宁王被迫承认萨摩藩对琉球的控制,琉球其实同时受到中日两国的影响,但中国很少对这个偏远岛国施加政治影响,相反日本则对琉球控制严密。

1654年,琉球遣使请求清朝册封获许可,但琉球只是表面上成为清朝的藩属,实际上对日本萨摩藩称臣。

之前琉球游走于在中日两强之间还能求生存,但现在日本要扩张了,琉球的上空也蒙上了一层阴云,而一场突发事件,则使得矛盾彻底被摆到桌面上。

1871年,琉球宫古岛首里(琉球首都)上缴年贡的船队于归途时遭遇台风飘到台湾,在台湾东南部被当地土著视为入侵者攻击,有54人被台湾排湾族斩首 。

这便是中日关系史上著名的八瑶湾事件

这种事情之前也常发生,之前通常是由清廷依例救助及保护,琉球事后发咨文谢恩,其他责任一不予追究,不过这次,但日本人却嗅到了机会掺和进来了。

1872年3月,日本派遣外务卿副岛种臣以“中国派遣特命全权大臣”的身份前往中国,以此事试探清廷的态度。清朝总理衙门大臣,吏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表示此事件与日本无关副岛种臣则强调琉球为其属地,又陈述小田县民遇害之事(1873年3月8日,日本小田县民也曾被台湾土著抢劫),责问清朝为何不惩办凶手。

这下次清朝官员出现了一次致命失误!

这两清朝重臣竟以“生番”(不顺服清廷的台湾原住民)不服王化为理由推搪,并表示:“杀人者皆属‘生蕃’,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日本之‘虾夷’(北海道原住民),美国之‘红蕃’(印第安人),皆不服王化,此亦万国之所有”

这是什么意思?这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冷知识:土牛线

其实无论是荷兰人,郑成功还是清朝前期,都没有控制过台湾全岛,最多只控制了西部平区,而东部山地则是台湾原住民的地盘,汉人移民和台湾土著冲突非常尖锐,曾多次爆发大规模冲突。

于是清朝被迫“分治”,清政府挖沟推土制作界碑,把汉人和原住民分开,这就是“土牛线”(当时以土垣为界,土垣如卧牛,所以叫土牛线),土牛线以西是清朝控制的汉地,而以东呢?清政府是不管理的。

那日本人就表示:你既然“化外”,那我就故意理解为“主权之外”。

三, 日本出兵!

1874年5月,日本出兵!“牡丹社事件”爆发。

此次行动,日本总共投入了3658名正规军,还有295人的“征集队”(为参战而辞职的警察)和51人的“义勇兵”(志愿征台者),全队对外声称“台湾生番探险队”

1874年5月12日,日军登陆。

日军的对手是台湾原住民,这些人的战斗力自然不可能和装备有先进武器,组织严密的日军相比,多次小规模战斗后,原住民惨败。

6月1日起,日军三路扫荡的牡丹社等三社的原住民,占领后夷为平地再撤回营地。7月1日,三社投降。多个原住民番社被荡平,7月21日,侵台日军头目西乡从道宣布已降服各路“生番”,甚至有了长期盘踞台湾东部,以“开化藩民”的势头。

在整个行动中,日军阵亡人数只有12人,但如果你以为这意味着日军成功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当时日军最强大的敌人并不是原住民,而是——台湾的气候!

台湾属于热带气候,在农业时代,热带的湿度,降雨,高温,蛇虫鼠蚁等极为麻烦,中原王朝远征越南,缅甸时多次铩羽便是这个原因;工业时代后,卫生技术进步了才有些好转,但日本此时显然没这个条件,更其糟糕的后勤更加重了这一点。

很快,侵台日军便几乎全军陷入瘟疫,脚气病,消化道疾病,伤寒热……日军被被迫多次征兵,但新征的兵员同样染病。

事后统计,这次行动日本共有561人病死,是战死者的数十倍;此外还有2000余名伤病员被运回国,这让日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原计划的军费严重不足,被迫加码,甚至还征用了原本用于皇室建筑的27万元。

而更大的麻烦也到了,因为清朝竟出乎意料的强硬。

四, 莫名的结局

清朝对于日本出兵严重不满,认为这侵略了清朝的领土,违反《中日修好条约》,要求日本立即撤军。

清朝的意思很明显:台湾这地方都是我的,只不过东边的“番地”我不怎么管而已,但我不管,也轮不到你管!

同时,在李鸿章的运作下,清廷迅速做出反应,5月下旬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以巡阅为名来台,主持台湾海防及对各国的外交事务。李鸿章则派唐定奎带领装备西式武器的淮军十三营主力6500人赴台。

当年农历十月,清军登陆完毕。

此时日军只有3400人,中日力量对比逆转,根据沈葆桢的汇报“淮军有灭此朝食之慨”。

日本无奈,派内务卿大久保利通为全权大臣,赴清廷交涉。

沈葆桢及李鸿章对日本的窘境心知肚明,所以空前强硬,军机大臣文祥公开表示,对于日本方面要求的军费赔偿:“一钱不给”!

日本此时想干什么呢?到了这个地步,日本已经放弃占领台湾东部了,现在日本寻求的有三点,一是体面收场,希望清朝承认此为“保民义举”,二是讹诈赔偿金,三则是让清朝承认遇难的琉球人为日本国民,为吞并琉球预设伏笔。

不过现在窘迫到这个地步,还谈什么?

果然,在谈判场上,李鸿章根本不搭理日本人,对于日本的讹诈李鸿章针锋相对。

此时一个诡谲的事情出现了,日本方面绕过了天津的李鸿章,直接到北京谈判……

日本人的讹诈成功了!此时清朝刚刚结束内战,还在修养;两宫太后,恭亲王等高层之间关系复杂,多有矛盾,清朝不希望与日本开战,加上日本又找了个帮手——英国公使威妥玛为调人,英国当时为了维持东亚均势,向着日本人……

结果清朝高层选择了息事宁人, 1874年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约》,专约有三条:

1. 日本国此次所办,原为保民义举起见,中国不指以为不是。

2. 前次所有遇害难民之家,中国定给抚恤银两,日本所有在该处修道、建房等件,中国愿留自用,先行议定筹补银两,另有议办之据。

3. 所有此事两国一切来往公文,彼此撤回注销,永为罢论。至于该处生番,中国自宜设法妥为约束,不能再受凶害

最后此事清朝以花钱买平安这种息事宁人的方式结束,因为《北京专约》一直饱受诟病,不过严格说来,《北京专约》其实也不算不平等条约。

清朝后来赔了多少银子呢?一共50万两10万抚恤难民,40万两购买日军修筑之房舍道路,注意清朝没有给“赔款”),清朝吃亏不大,而且面子也保住了(银子是以“抚恤”而不是“赔偿”的名义给的)。

那日本为了这次行动耗费了多少呢?总计日元955万日圆(尚未计算购买运兵用船舶的770万日圆),是诓来的抚恤金的数十倍,日本吃了大亏!

而关键的是第三条“生番由中国设法约束”,这意味着:日本被迫承认了清朝对台湾岛东部的主权!

但日本战略上还是赢了,赢在第一条——清朝承认日本是 “保民义举”!

清朝对“保民”理解是“日本是为了给1873年3月8日漂流到台湾东部遭原住民抢劫的四名日本小田县民讨公道,和之前“八瑶湾事件”遇难的琉球人无关”。

而日本则强行理解为:清朝已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土!这就为其后来吞并琉球埋下了伏笔。但这件事情也给清朝提了个醒,事后清朝开始“开山抚番”,台湾岛东部被清朝并入版图。

这次 “牡丹社事件”是近代中日的第一次交锋,也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首次尝试,从此,清日双方均把对方作为地缘对手,东亚的空气里弥漫着火药味,一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