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暖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简介 >

走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平简介

72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6-06 12:43:07    











01



·教育家简介·





陶行知(1891年—1946年),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他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并与厉麟似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45年,他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圣约翰大学曾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陶行知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








02



·思想荟萃·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该理论源自于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观点。在结合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实际情况后,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不断累积过程,而经验又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要提倡这种实践,那么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所以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一系列的观点。


杜威强调实践取向、儿童取向的这一理论对民国教育有着颠覆性的影响,尤其是经过杜威访华两年间的不断宣传。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的是,杜威的理论是在进步主义教育已经兴起的美国提出的,这一理论对中国这一“后发国家”有无指导和实践价值尚需要时间的验证。陶行知在经过与中国国情的调适后发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在中国显然是无法生根立足的,为了将这一理论能与中国实际情况相匹配,陶行知将杜威的理论翻了半个筋斗,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生活教育理论更包含三个层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它强调的是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首先,教育含有生活的意义。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他说:“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他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认为,“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在陶行知看来,与生活产生了关系,以生活为中心,便产生了教育。也就是说,与生活能够产生密切联系,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


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

















生活教育理论 社会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强调的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实施场域。之所以反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在陶行知看来,学校里面的东西仍旧太少了,学校如同鸟笼,学生如同笼中鸟。陶行知希望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将社会中的一切力量运用到教育中去,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让学生成为适应生活、融于民众的有用的人。


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他主张传统学校必须改造,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生活教育理论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首先,“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认为,在传统教育下,劳力者与劳心者是割裂的,会造成“田呆子”(劳力者)和“书呆子”(劳心者)两个极端。为此纠偏,就必须“一方面,教劳心者劳力——教读书的人做工;另一方面,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


其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以之为知识的唯一来源,长此以往,学生就“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他认为,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


其三,“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有教先学”即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有教”即“即知即传”,它要求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去除“知识产权”的私有,树立“文化为公”的信念。“小先生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意义上的“教学做合一”。


其四,“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陶行知指出,注入式教学法是以教师的教、书本的教为中心的“教授法”,它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不顾学生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教应当是服从于学的,而教、学又是服从于生活需要的。







03



教育名言二十句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手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资料图)


2.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小学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实地实验,方能免入歧路。


3.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文化钥匙要使学生得到最重要的四把:一是国文;二是外国语;三是数学;四是科学方法—治学治事之科学方法。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7.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8.作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


9.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 1929年春,为发展江苏北部乡村小学教育,陶行知派晓庄师范学生李友梅等到淮安创办新安小学。陶行知写信鼓励师生,要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坚持办学。(资料图)


10.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11.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12.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13.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十分关怀儿童的成长,经常募集基金,购买节日礼物赠送贫苦儿童。(资料图)


14.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15.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16.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7.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18.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说;解放他的时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空间,不把他的功课排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为了全面推行普及教育,陶行知号召“全国小学生总动员做小先生”,提倡“小先生制”。图为陶行知在“山海小先生总动员大会”上讲话。(资料图)


19.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


20.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陶行知(右)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光明日报》发)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